5.55港元!尽管净利润指标持续承压,民生银行股价却持续刷新纪录。7月21日,伴随新老股东的进退变阵,民生银行H股创下新高,A股也达到了近年来的高位。跻身民生银行第四大股东的深圳立业集团,或成为这波资本市场红利的一个催化剂。
今年6月底,立业集团旗下的香港立业公司再出手,合计买入民生银行H股约1.99亿股。此次增持后,立业集团及其一致行动人对民生银行A+H股的总持股达21.66亿股,占民生银行总股本的4.945%,逼近5%的举牌红线。
作为深圳立业集团的掌控人,林立这位“胡润富豪榜”的深圳前首富也愈发成为焦点。过去20多年来,他凭借敏锐的投资嗅觉和高超的资本运作能力,构筑了一个横跨金融、新能源、医药等领域的“商业帝国”。但是,在增持民生银行的同时,立业集团也大幅质押了民生银行、华林证券(002945)的股权。这种资本腾挪法,也一度引来争议。这位长袖善舞的运作高手,到底有何资本魔术?
1
福地深圳
2025年6月底,2025《新财富》500创富榜单出炉,林立以906亿元持股市值位居全国24位,排名比去年跃升几个座次。他也是目前深圳十大富豪之一,身家仅次于腾讯的马化腾、比亚迪(002594)的王传福、立讯精密(002475)的王来春兄妹、顺丰的王卫和腾讯的张志东。
一众富豪身后,林立颇具传奇色彩的创业发家史也引来聚光灯的探照。
深圳是林立的福地。1963年,林立出生于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从公开资料看,他拥有会计师资格、AMAC 基金从业人员资格,早期是中国人民银行河源市紫金县支行信贷员。此后他转战深圳,曾担任深圳市中华贸易公司财务部经理、中国银行深圳滨河支行行长,中国银行深圳上步支行总稽核、会计科长等职,积累了丰富的金融行业经验,也是典型财务专家。1990年,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后,林立通过买卖深发展等“老五股”股票,赚得了第一桶金,是中国证券市场的最早一批受益者。
1995年,他辞职下海与人共同注册成立深圳市立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早期注册资本为1000万元,后更名为立业集团。目前注册资本增至100亿元。从股东结构看,林立个人持股比例99.9%,是这个“资本帝国”的绝对控制人。
2
抄底天赋
懂财务、懂银行、懂股市、懂投资,资本运作成为他骨子里的DNA,驱使他不断为自己的资产版图“攻城略地”,精准把握金融投资机遇。2000年,林立参股了广东发展银行,成为十大股东之一。“小试牛刀”之后,他开始踏入金融业的核心地带。
记者注意到,林立的精准抄底能力,正是其独特禀赋。
2002年6月,立业集团联合其关联方以2900万元的价格从江门市政府手中收购了当时陷入发展困境的江门证券51.79%的股权,江门证券增资扩股后更名为华林证券。完成收购后,为了解决发展受限问题,华林证券注册地一路变迁,从珠海、深圳、北京最终落户西藏拉萨,2019年年初在深圳交易所中小板挂牌上市。截止到2023年末,立业集团持有华林证券股权比例已超过60%,系控股股东。
不过,入局中国平安,才是他资本运作成功抄底的高光时刻。2003年,平安持股16.09%的大股东深圳市投资管理公司以每股不低于5.93元价格挂牌出售8800万股平安股份,约占当时平安总股本的3.6%。知情人士介绍,林立控股的立业集团通过变卖地产资产等凑集到了5.2亿元人民币,拿下平安股份。2003年12月平安按每10股转增10股的比例转增股本,立业集团持有平安保险的股份变更为1.76亿股。据2007年1月平安保险回归A股招股书显示,深圳立业为其第十大股东,占其总股本约2.84%。
有消息人士指,2007年中国平安上市后,这笔投资增值数十倍,曾为林立带来超200亿元收益。当年,林立以140亿元的财富排在《胡润百富榜》第41位,超越马化腾成为深圳新的首富。
参股微众银行也是一大手笔。2015年,全国首家民营银行微众银行开业,立业集团成为第二大发起股东,占股20%,仅次于腾讯。2024年,微众银行营业收入381.28亿元,同比降幅为3.13%。目前,该行估值超3000亿元。截至2024年底,微众银行第一大股东仍是腾讯;第二至第四大股东分别为深圳市百业源投资有限公司、深圳市立业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市淳永投资有限公司,持股比例分别为15.87%、15.31%、7.58%。
大名鼎鼎的深创投也有林立的“影子”。立业集团目前是深创投第6大股东,持股比例约5%。
据南都湾财社记者观察,穿透这些资本运作手笔背后的逻辑,既有他对金融市场价值的深刻洞察,也有对原始股投资“高风险高回报”的执著,更有着长期持有优质资产的耐心,善于在低谷时抄底优质资产,通过长期持有实现超额回报。
3
追赶风口
金融投资,或只是冰山一角。立业集团官网显示,目前“立业系”资产版图涵盖新能源、锂能、生物医药、综合金融、智慧集采等多个领域,一个资本生态气候渐成。
对于林立而言,资本运作像是征战沙场的“必杀技”,而实业投资才是基业长青的“定盘星”。
去年7月,中集集团(000039)公告,公司的第一大股东深圳资本集团将向深圳市立业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协议转让所持中集集团约2.75亿股A股股份,占总股本的5.10%,交易总对价为23.84亿元。立业工业正是立业集团的子公司。
从深圳资本集团手中接盘中集集团5.1%的股份,立业成为其重要股东之一。对于这个动作,有外界调侃称:资本大佬“开炒”航运股了。
实际上,“投资”二字几乎是林立贯穿一生的关键词,而“产业+金融”双向驱动则是战略内核所在。
2023年,在立业工业集团总部正式入驻深圳前海的仪式上,林立接受采访时称,将坚持“产业+金融”的发展模式。
南都湾财社记者梳理看到,不只是金融,近20年来的风口行业,包括新能源、生物医药、锂电等,他大多涉猎其中。
比如,2001年收购立业制药;2003年创立华林证券、参股中国平安;2004年收购南京立业电力变压器有限公司,进军电力科技行业;2009年收购广东精进能源有限公司;2014年参与设立微众银行;2015年成立厚德医院,涉足医疗服务;2021年参与西藏能源资源开发利用及矿产资源综合开发投资项目;2022年成立锂能业务板块;收购西藏能源等。
按照不完全统计,立业集团通过“产业+金融”商业运作,控、参股子公司已超百家。
而对于“炒家”这个标签,林立并不认可。南都湾财社记者注意到,2024年他接受媒体专访时坦言:“很多人以为我是炒股票为主,实际上我的资金几乎都投入到了实业,最大家底在实业”。
4
质押之考
在分析人士看来,“产业+金融”这种模式使立业集团既能通过金融投资获取高额收益,又能依托实业提供稳定现金流,形成资本闭环,不失为高招。但是近年来,金融板块的频繁股权质押融资,或暴露了潜在风险。
实际上,林立一直对民生银行这家明星股东云集的金融机构“情有独钟”。早在2023年9月末,立业集团以14.74亿的持股数,3.15%的持股比例,首次跻身民生银行前十大股东之列,此后立业集团持续增持,林立也在去年顺利谋得董事席位。
直到今年6月底,立业集团占民生银行总股本的4.945%,距离5%的举牌门槛只有一步之遥,也意味着资本博弈或将继续。
不断增持的背后,深圳立业集团也将民生银行的股份进行了质押。记者在民生银行官网看到,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深圳立业集团持有约19.67亿股民生银行,其中已有12.29亿股处于质押状态,约占所持股份数的60%左右。
除民生银行之外,立业集团近年来也频频对华林证券进行股权质押操作。今年以来,这种质押行为更为密集。2025年6月26日晚,华林证券披露公告称,深圳立业集团将持有的1.09亿股股权质押给了中国邮储银行(601658)深圳罗湖区支行、中国银行深圳上步支行。又比如,3月3日,深圳立业集团将6200万股华林证券质押给江苏银行(600919)深圳分行;不久后又质押了6500万股华林证券给上海浦发银行深圳分行。
按照公开数据,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立业集团持有约17.40亿股华林证券,其中质押股权约为5.74亿股,占比约为33%。对于质押的用途,立业集团给出的解释只是“自身经营发展”。
在业界看来,立业集团近年来频繁使用股权质押融资。高杠杆、质押操作等在市场上升期可加速扩张,但若股价大幅下跌,可能面临平仓风险,影响企业稳定性。
增持民生银行背后,林立是价值投资还是资本套利,他的真实意图同样引来质疑之声。有业内人士评价,林立的成功入局得益于他对金融市场的深刻理解。目前民生银行的大股东阵容正经历深度调整,若林立意在长期战略投资,可能推动民生银行改革,形成股东共振;若仅为短期套利或融资工具,则可能加剧市场波动。
一个值得玩味的信号是,资本市场一直低迷徘徊的民生银行,最近短短三个月时间里,其H股股价最大涨幅已超60%,价值上升空间已大幅压缩。
伴随民生银行的创始元老“泛海系”“东方系”式微或出局,股东阵容排名第四的林立是否借机增强控制力、争夺话语权,同样存谜。
5
资本“魔术”
与上述相对激进的资本运作手法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林立的低调做派。记者注意到,互联网上关于他的言论或照片很少,这也是林立作为客家商人的典型特征之一。
实际上,以深圳为代表的大湾区有很多客家籍企业家。比如,欧菲光(002456)科技董事长 蔡荣军、金雅福控股董事局主席 黄仕坤、香江集团董事局主席 刘志强、信立泰(002294)药业董事长 叶澄海、富源集团董事长 缪寿良、海雅集团董事局主席 涂辉龙、星光集团董事局主席 林光如等。
与林立一样,上述多人也是胡润富豪榜的常客。
在业界的共识中,客家企业家既有传统客家人“耕读传家、勤俭持业”的文化基因,又能在现代商业环境中不断创新。同时,客家文化强调“本分守信”,许多企业家倾向于稳健经营,注重长期积累而非短期投机。从这个维度看,林立深得“真传”。
不过,上述企业的所涉足主业相对清晰。相比来看,作为投资高手甚至资本大鳄,林立的个人标签更为鲜明。
在立业集团官网,记者看到了“君子慎独,有大美而不言”的品牌价值宣传。前半句来自《礼记·中庸》,后半句来自《庄子·知北游》,前者可以说是林立个人风格的诠释与自我审视,后者或是他投资眼界的一种透视与注解。
回归林立的“魔法”。据记者观察,林立的资本运作存在两面性:精准抄底的胆识与远见、“产业+金融”协同效应、长期主义的坚守和耐心,这些难以轻易复制的机会和模式,一度成为外界称道的“传奇”;但是潜在风险也显而易见,包括高杠杆依赖、监管合规挑战、市场对其真实意图的质疑、资本扩张与风险控制的平衡之道等。
62岁的林立已不再年轻。但是配资专业网上配资炒股,激进又低调的个人面具之下,依然没人能真正穿透这位资本玩家的魔术。
久联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