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邦在历史上成为一代帝王,其背后离不开众多谋士的帮助,而张良、陈平和郦食其无疑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几位谋士。尽管郦食其也为刘邦立下过赫赫战功,但他并未见到刘邦称帝的那一天,在韩信攻打齐国时就因韩信的陷害遭遇了悲惨的命运。在这些谋士中配资专业网上配资炒股,张良和陈平的贡献尤其突出,今天我们便重点讨论这两位智者。
首先来看张良的计策——他提供的谋略大多具有宏观视野,从战略层面入手,展现出深邃的智慧。在刘邦最为困顿的时刻,张良的智慧尤为重要。彭城之战后,刘邦败给项羽,56万大军被项羽仅3万骑兵打败,刘邦深知项羽的强大,甚至一度陷入绝望之中。那时刘邦问张良如何才能战胜项羽,张良没有直接给出明确的战术,而是给了刘邦一个远见卓识的战略方向——联合三位重要人物:韩信、彭越和英布。他认为,虽然单靠刘邦一方难以抗衡项羽,但通过联合这三位将领,可以分兵几路,对项羽进行围攻。张良的深意在于,韩信虽然被刘邦手下收服,但只要给他丰厚的报酬,他必定心甘情愿为刘邦效力;彭越本来就是刘邦的支持者,不需要过多争取;而英布,虽是项羽的亲信,但张良则察觉到英布与项羽之间已经有了裂痕,这正是刘邦可以争取的机会。最终,英布在谋士的说服下叛变投向刘邦,这一策略,成为刘邦最终取得胜利的关键。
相比之下,陈平的计策更侧重于短期内的应急应对,往往以损人利己为代价,虽然屡次帮助刘邦摆脱困境,但其中不乏阴谋诡计。比如在刘邦被项羽围困于荥阳时,面临项羽的大军逼近,生死存亡的时刻,陈平提出了一个非常巧妙却也充满牺牲的计策——让刘邦找一个与自己相似的人代替自己逃跑,并带上2000名少女。此举的目的是为了引诱项羽的军队向东门集中,从而给刘邦留下逃脱的机会。刘邦采纳了陈平的建议,让纪信充当自己,带着少女们从东门逃出,项羽的军队果然被吸引过去,刘邦趁机逃脱。然而,纪信被抓住后惨遭烹杀,2000少女也未能善终,整个计策充满了悲剧色彩。陈平的这一策略虽然达到了救命的效果,但其牺牲他人的做法,使得这个计策显得非常小气,不具备大丈夫风范。 刘邦在处理军中将士的封侯问题时,张良的策略再次体现了其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当刘邦登基为帝后,许多未被封侯的将士开始产生不满,认为自己的功劳未被重视,心中生出反叛之意。张良非常敏锐地察觉到这一点,并建议刘邦利用人心的微妙变化。张良的提议是让刘邦封一个曾经叛变过他的人——雍齿。刘邦恍然大悟,意识到通过封雍齿为侯,可以安抚那些没有封侯的将士,因为大家会认为,如果连雍齿这样的人都能封侯,那么他们的机会也不远了。张良的这一策略不费一兵一卒,便有效地消除了军中的反叛情绪。 与之相比,陈平则更加依赖于离间计,尤其是在对付项羽的谋士范增时。陈平深知,范增是项羽最为依赖的智者,而项羽与范增之间的关系,正是刘邦能够利用的突破口。陈平利用自己对项羽阵营的了解,通过散布谣言,使项羽产生了对范增的疑虑,最终导致范增在回乡途中去世,项羽失去了唯一的谋士。陈平的这一手段显然是通过损人来为自己和刘邦谋取最大利益,体现了他独特的手腕和计谋。
总的来说,张良的策略更具长远眼光,他的计策从宏观层面考虑,有远大的战略视野,虽然看似缓慢见效,但却能为刘邦的最终胜利奠定坚实的基础。而陈平的计策则是短期内见效的妙计,虽然屡屡解危,但也往往通过较为阴险的手段实现目标,牺牲了他人利益以成就自己。 通过这些对比,我们不难看出刘邦为何更加欣赏张良。刘邦评价张良为“汉初三杰”之一,认为他是一个真正能够为国家长远利益着想的谋士。而对于陈平,尽管刘邦也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他可以当宰相,但却始终无法信任他会忠心于自己,陈平更多的是一个精于算计、为自己利益而活的人。
在历史的长河中,张良与陈平的不同之处,不仅展现了他们各自的聪明才智,也深刻地揭示了刘邦对不同类型谋士的评价标准。张良代表了高尚的理想主义,而陈平则是现实主义的精致利己主义者。
发布于:天津市
久联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