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具身智能的赛道日趋拥挤,竞争的焦点正从卷技术参数,悄然转向真实应用场景的争夺。
7月21日,南都湾财社记者从具身智能机器人公司逐际动力(LimX Dynamics)方面获悉,其已完成由京东集团战略领投的新一轮融资。本次融资将被用于推进其全尺寸人形机器人的量产、具身大模型研发以及关键的“IDS生态”建设。
这亦是一次产业协同的信号。逐际动力方面表示,此次融资将深化其与京东在零售、物流及服务等核心领域的协同探索。
值得市场关注的是,逐际动力已在今年3月宣布完成A+轮融资,彼时其A轮系列融资总额已达5亿元。公开信息显示,其当时的投资方名单中已包括阿里巴巴集团、招商局创投、蔚来资本、联想创投等多家产业资本。京东入局后,意味着逐际动力同时获得了国内两大电商平台阿里巴巴与京东的资金支持。
在具身智能行业,一家创业公司同时获得两家竞争激烈的产业巨头投资的情况尚不多见。有行业观点认为,这或表明在AI基础设施化的前夜,部分拥有底层通用技术能力的企业,其平台价值正被跨生态的产业方所关注。
在产品路线上,逐际动力正同时推进两条产品线。据该公司介绍,其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已完成量产准备,计划于今年下半年公开销售。公司将该产品定位为可用于探索移动、操作、感知等技术的通用机器人形态。
与此同时,该公司去年10月发布的双足机器人TRON 1,目前已向国内外高校、智能设备企业等客户完成交付。据了解,逐际动力正与部分开发者合作,围绕该产品在巡检、安防、配送等场景进行应用开发,并为其提供了移动操作、感知拓展等套件。
支撑产品的是其自研的具身大模型技术。根据逐际动力发布的技术信息,其LimX VGM模型可利用人类操作视频进行训练,以减少对真实机器人训练数据的依赖。公司将这种融合仿真、视频、真机等多种来源的数据策略称为“Data Recipe”(多元数据配方)。
尽管头部企业融资消息不断,但具身智能从技术突破走向规模化商业应用,全行业仍面临共性挑战。有业内人士指出,高昂的硬件成本、复杂非结构化场景下的任务泛化能力、以及在多数场景中尚不明晰的投资回报率(ROI),是所有入局玩家需要共同解决的课题。此外,在核心的算法模型路线上,基于强化学习、模仿学习等不同技术路径的优劣之争,也远未到尘埃落定的阶段。
在此背景下,能否率先找到并切入一个能实现商业闭环的大规模应用场景,被视为现阶段竞争的关键。逐际动力向外部传递的商业化思路是,重点关注“可产品化、能够解决用户问题的新技术”,并通过软硬件平台赋能其称为“IDS伙伴”的创新者、开发者与系统集成商。
可以看到,从Figure与宝马在汽车制造领域的合作,到此次逐际动力与京东在零售物流场景的联手,具身智能领域的头部玩家正越来越多地将自身技术与特定产业的头部企业进行深度绑定。
这一趋势也意味着配资在线,行业的竞争维度正在深化,不再仅是算法或硬件的单点比拼,而是涵盖“技术平台+产业场景+开发者生态”的体系化竞争。未来市场格局将如何演变,很大程度上或将取决于这些前沿技术能否在真实场景中证明其商业价值。
久联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